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
〔宋代〕
野水参差落涨痕,疏林欹倒出霜根。
译文: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,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,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。
注释:落涨痕: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。欹倒:倾倒。
扁舟一棹归何处?家在江南黄叶村。
译文: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,它将要飘去哪里呢?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。
注释:扁舟:一本作“浩歌”。棹: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。
人间斤斧日创夷,谁见龙蛇百尺姿。
译文: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,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。
注释:创:砍掉。夷:削平。指对于林木的伤害。
不是溪山成独往,何人解作挂猿枝。
译文: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,少人来往,树一旦被砍,就没有人知道,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。
注释:成:一本作“会”。
小提示:苏轼《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》的翻译内容,由诗友提供,点击下面“完善图标”可撰写译文。
- 复制
- 喜欢
- 完善
作品简介
这两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(1088年)前后,当时苏轼任翰林学士,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。李世南善画,作“秋景平远”图,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。一说题了三首,今存者二首。
参考资料:
1、陈迩冬.苏轼诗选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4(第二版):225-226
2、胡国瑞 等.宋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433-434
创作背景
这两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(1088年)前后,当时苏轼任翰林学士,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。李世南善画,作“秋景平远”图,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。一说题了三首,今存者二首。
参考资料:
1、陈迩冬.苏轼诗选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4(第二版):225-226
2、胡国瑞 等.宋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433-434
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荻蒲 - 译文版
赠虔州术士谢君 - 译文版
以屏山赠欧阳叔弼 - 译文版
神宗皇帝挽词三首 - 译文版
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 - 译文版
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 - 译文版
推荐诗词
对月书感 其一
明月出沧海,我家沧海东。独怜今夜见,犹与故乡同。丧乱山河改,流亡邑里空。相思祗垂泪,顾影愧归鸿。
访仙亭
客访遗基岁月华,仙人何处弄烟霞。山中甲子无春夏,四月才开二月花。
九日
逢人提菊卖,方省是重阳。山晓雨初霁,江秋树亦凉。年华犹故我,烽火更殊乡。有客那无酒,令人忆草堂。
聚景园
翠华不向苑中来,可是年年惜露台。水际春风寒漠漠,宫梅却作野梅开。
艳曲十首 其十
渌水荡涟漪,江南日暮时。吴姬木兰棹,越女竹枝词。恼杀横塘下,纷纷轻薄儿。
赠万生
寡妇得丹穴,礼抗万乘君。百尺怀清台,煌煌巴水滨。丈夫无货财,为德将何因。观时得权变,白圭诚智人。东南市玉帛,西北贸马牛。为君富敌国,五行运其筹。握土成黄金,丹诀藏浮丘。关中日转饷,地利如川流。功名何赫赫,谁知文终侯。
戏答李伯襄 其二
暖风微雨昼迷冥,深院无人处处莺。未必诏华从此掷,不须愁怨却悲鸣。
春日閒居三首 其一
我本陆沈久,幽栖意自宜。心清知俗远,地僻讶春迟。种竹先留径,移花欲傍池。门前剡溪棹,来往更无期。